傅佩荣谈孝文化:爱父母 这是命中注定的

    时间:2013-12-05 14:12 来源:网络 浏览:2258

    人类与动物的差别之一,是人类的幼儿依赖父母的时间最长,远超过其他动物。这种长期在生理上依赖父母的状况,自然在心理上发展出特殊的结构,即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有着互相关怀的心理情感。

    孔子有个学生叫做宰我,是言语科的第一名。这位学生每次出现,似乎都会给孔子带来一些不快。

    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父母过世,子女守丧三年,这是商朝的规定,事实上周朝已经不太流行了。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他总认为祖先那一套还适用,结果宰我提出质疑。所以说宰我是坏学生呢,完全不了解老师的用心,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说“安”呢?假设宰我的父母在世,听到儿子这么说一定很难过。孔子听了宰我的回答,只好说:“君子在守丧的时候,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他不这么做。他宁可吃得简单,住得简陋,也要替父母守丧。现在既然你心安,你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宰我没有真诚的情感啊!小孩子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宰我难道没受过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这话过去一直被中国哲学家所忽视。怎么可以拿“生下来被父母怀抱三年,所以父母死了就要守丧三年”做论证呢?然而,几年前美国一份心理学杂志所发表的研究报告却证实了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见地是多么了不起。一家专门收容弃婴的医院收容了五十名弃婴,有专人去照顾固定的吃喝。这五十个小孩的反应都差不多,目光呆滞,了无生趣。其中只有一个小孩例外,每天总是嘻嘻哈哈,见了人就笑。医生和护士觉得很奇怪:弃婴都死气沉沉,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呢?于是在房间里装上闭路电视观察。一星期下来,发现原来每天下班时间,有一位到医院收垃圾、扫地的老太太,经过这个小孩时,会逗逗他,陪他玩半个小时。就是这每天半小时的差别,使这个小孩成为这些弃婴当中最特殊的一个。小孩需要有一个人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怀他,跟他互动,他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个研究使得美国心理学界相当震撼。

    从生理需求到心理情感,最后才出现所谓“三年之丧”的伦理规范。“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是他对人性的深入观察。“三年之丧”是配合我们内心情感需要的外在表达形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上受到父母照顾,心理上和父母有长期依赖,所以父母过世,守丧三年,才能使我们心安。儒家讲求的伦理规范,并非由外在的压力而来,而是内在心理情感的适当表达。若没有真情实感,外面也不用去做那些形式了,一切只会沦为教条。儒家对于中国传统所规定的“礼”提供了哲学说明。这个说明是合乎经验、合乎理性、合乎理想的,使我们活在世上有原有本,有内在的情感,也有外在表达的形式。两者配合,内外相得,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人生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