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时间:2018-11-13 10:24 来源:本站 浏览:1428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原文第77章“成而弗居”云“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这段话是以天道举例来与人道作对比,让人明白大部分的人们所作所为是与天道相违背的。也是通过这句话来劝人功成不居。

    天之道就好比在拉弓张弦,高低一定要恰当,如果高了,你就得往下调;如果低了,你就要往上举。就像这样,过了就要及时作减法调整,不够的话就要作加法补充。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很多人,他们为人处事往往是与天之道相反的。他们怎么做呢?他们让不足的人更加不足,以让有余的人更加有余。那么,谁能够在有余的情况下懂得效仿天道呢?唯独一种人,那就是得道的人。所以,你们看圣人呀,做事情干出了成果,却总是不据为己有独享,功成之后也不喜欢居功。他们喜欢这样去为人处事,就是符合天道的,他们即使做了圣贤之事,却不喜欢让别人像看贤人圣人一样来看待自己。这就是符合天道的功成而不居啊。



    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区别,还可以用“马大效应”与“马太效应”两者对比阐述。

    天之道,是“马大效应”(非马太),当你把马养大了,时间到了,他就该拉着你跑了,马儿吃了那么多草,是时候该“还债”了。把马形容成人,我们在这个世界,寿命到了后,阎王爷就要派人来抓了,黑白无常拘魂索命,带走这个人的性命,然而这却是在该杀的时候杀,人是到了该死的时候才死。人活到适当的年龄,然后离开,不长不短,这也好比天道,天道需要维持阴阳两面的平衡,好比弓上的弦不上不下,恰到好处。包括人的命运与生死,也在天道之中。

    人之道,那才是马太效应。当马养大了,然后“大”字下面再生个点,变成了“太”。马生马,当贫穷者越穷,富贵者越富,这样无止境两极延续,就会失衡。如果任凭这种人之道发展下去而没有天之道的参与,人界到最终将全部会被自己的私欲所毁灭。若人们注重不完全脱离于天之道的存在,就可以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所以当前的世界,当人们偏离了天之道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好比拉弓时弦位的偏离,是很危险的。这种时候最好要有懂得天道的带着使命的道者(道士)或者圣贤出世,纠正并维持平衡大局。



    一般来说,天之道看起来总是与人之道相反,而且它还是以无情为有情的。当人的寿命到了,好比马养大了,人寿到了得离开世界,在人看来是极其残忍的,实际人之“被离开”与马被养大“该被骑”一样,上天夺人性命于无声之中,岂非无情至极?然而那是人道看事情的角度。在上天看来,若非如此才是残忍的,才会失去平衡。

    所以道德经中人与天之道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天制人的角度永远是看似无情,实质却是无私的,连生死都是如此,更何况其它。然而从历史长河的大局来看,正因为这个“无情”,才能让人类平衡不被轻易打破,从而能够正常自然生存和延续发展,这就是最大的有情,故天之道以无情为有情,道法就在如此自然之中。



    然而人之道却不然,人是有私念的,那些看起来很有情的人们,大多是饱含私念私情,从长久来看,那对自然平衡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人们这种与天道背道而驰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行为举止,才是真正的无情。

    天之道和人之道,表面看起来永远是相反的,但实际又是相辅相成的。就像阴阳五行的相互制约,看起来的相克,好像不好,但是通过相克相制能维持平衡,是好的。天和人本身能够在道中共存,是相生,也叫相化。生与克这种制与化的关系存在,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才会共存,天与人既能感应,就能在道中通过阴阳两面共处自然之中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