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茶文化

    时间:2019-05-16 15:27 来源:网络 浏览:1113


    人生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八雅同属文化艺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中,诗词又被称为“中国人的信仰”,诗词里既有家国情仇,也有柴米油盐,他记载着中国的伟大历史,记录着中国人的点滴生活。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酒会令人诗兴大发,却也“举杯消愁愁更愁”。然而,酒需共酌、茶可独品,也有无数诗人以茶为诗、饮茶作诗,创作出了一首首流芳百世的作品。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乐天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诗魔”之称。此诗同样浅显易懂、简洁明朗,然而寥寥数语,却将煮茶所需的原料、器具,以及煮茶过程的情景、心境清晰、生动呈现,一个“爱茶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饮茶,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志趣相投,我有茶,你有故事吗?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诗因被选入《千家诗》而流传甚广,但细细品味,其意甚深。“寒夜客来”当非寻常客,以“茶当酒”,并非无酒可饮,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后“竹炉沸火初红”,与屋外寒冷形成反衬,烘托出情谊暖暖之氛围。第三、四句,又由内转外、由近及远,寻常的窗前,因有梅花而不同,更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朋友的高雅,与首句“茶当酒”形成呼应。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43岁在任徐州太守时,当地发生严重旱灾,苏轼率众求雨成功后,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在路上写成此作。作品朴实中见传奇,描述了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乡村的清新和淳厚,构成了一幅美好真切、生机盎然的生活画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烈日之下,酒困之人,思茶解渴,字面上有旅途劳累之态,传达的却是爱民喜悦之情。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6年,苏轼任职密州期间,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此作。这首词上篇写景,“烟雨暗千家”,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下篇抒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借煮茶来排遣对故国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诗酒趁年华”的超然与炽热。在东坡这里,茶不仅是生活仪式感,还可以慰藉酒醉、乡愁。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曾被孝宗召见,却未得到重用,辗转多地、漂浮多年,对于宦海沉浮、世态炎凉,便愈发体会深刻了。诗的开篇就是“世味之薄”,颔联一改放翁风格,没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气势,而是“小楼一夜听春雨”,绵绵愁绪无绝期,在此只能“闲作草”“戏分茶”。全诗没有豪放、悲壮与愤慨,有的只是壮志未酬的一声长叹。在放翁心里,茶可以消解伤感、化去愁思。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寒日萧萧”之时,“梧桐已凋”之景,只好借酒消愁,之后以茶醒酒,且特喜苦茶,说明饮酒甚多。“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制作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下篇写饮酒之因,本来以酒浇愁,却以陶潜“采菊东篱下”自我宽解,故作达观之想,使得忧愤更深、乡愁无限。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作。卢氏多才多艺,可惜成婚三年后亡故。词的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是孤独和凄凉;下阕是对往事的追忆,是深情和追悔。“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前一句写自己醉酒沉睡,妻子担心惊扰,故而轻手轻脚;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用李清照和赵明诚以茶赌书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和无限哀伤。“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却阴阳两隔,“生死两茫茫”,令人不禁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