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洛阳”的历史?

    时间:2020-03-27 10:18 来源:网络 浏览:672

    洛阳也是一个千年古都,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有“九朝古都”的美称。洛阳与长安合称“两都”或“二京”,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铺叙了当时规模巨大的这两个京都的景象。

    洛阳位于洛水的北岸,“处天下之中”是联系我国古代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从地理形势看,北面是邙山,南面是嵩山,东面是虎牢,西面则与秦岭相连,是一个理想的建都之地,更是一个政治和军事的必争之地。第一个在洛阳建都的也是周朝。早在周灭殷之初,武王就因洛阳“处天下之中”而有意向在那里建都,但他的计划还未实现就去世了。周公秉承武王的遗志营建洛邑,造了东西两座新城,西面的称王城,东面的称成周城。只是西周最后并没有迁都。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骊山被杀之后,他的儿子周平王才迁都去了洛邑,史称东周。所以东周是第一个在洛阳建都的朝代。




    第二个在洛阳建都的是东汉。刘邦建立汉朝之初也曾定都洛阳,后因五行犯忌(刘邦自称赤帝之子,以火德得天下,与洛阳之水犯忌。水火不能相容,且水能克火,更为大忌),遂迁都去了长安。后来刘秀在打跑王莽建立东汉之后,才定都于洛阳。东汉的洛阳是在成周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而成的。新建的洛阳城在当时非常繁华。但在东汉的末年,董卓的一把火却把这座繁华的古都烧成了一片荒凉。

    曹丕当了皇帝后,又以洛阳为都,重新营建。以后的西晋、北魏也先后在这里建都。洛阳又逐渐复兴了起来。

    洛阳的鼎盛期是在隋唐。隋文帝虽建都长安,隋炀帝继位后,却一直想迁都洛阳,于是就以洛阳为东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营造,并开掘大运河疏通南北。大业二年(606)隋炀帝正式迁都洛阳。唐初曾以洛阳为行宫,唐太宗时,洛阳又成了东都,其地位与长安相等。武则天时又迁都洛阳,并改称神都。



     

    据说武则天的迁都,是因为她残酷地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经常在宫里见到两人的冤魂,所以心里感到害怕才迁都的。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后,又把洛阳称为周都。直至中宗复位后,洛阳才重新被称为东都。五代时,后梁和后唐也都在这里建都,只是时间都很短,不足二十年。梁太祖朱温是在汴州即皇帝位的,他把汴州称为东都,所以那时的洛阳就被称为西都了。后晋石敬瑭一度也曾在此建都,只是时间更短(不足一年),所以人们一般不把它计算在内。否则洛阳也是十朝古都了。

    洛阳的名胜古迹也非常之多。这里有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有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有龙门石窟造像记中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有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还有人称“花中之王”的洛阳牡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