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神清气爽,未必良将

    时间:2020-09-27 09:40 来源:本站 浏览:433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神清气爽,未必良将

     

    康熙一生多次亲历疆场,深知良将之重要。因此,他在选拔武官时格外慎重,认为必须挑智勇双全之人方可。在任何时候,智勇双全者才能脱颖而出。

    经过平定三藩等几次战争后,康熙感到作为军事将领,善于骑马步射、能管辖兵丁者不乏其人,而能经历战争之人,甚是难得。因此,他把有战斗经验的将领看做是宝贵人才。

    他曾举出典型例子作为说明,一个将军是否有作战实践经验,必须在遇见敌人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仅凭外表长相是无法判定的。一例,原正白旗副都统塞黑伊,善射且相貌魁伟,神清气爽,善于管辖兵马,可是他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却被吓坏了,装作中暑坠马的样子,想退出战斗,他的家人知道后都很气愤,说:“你身为二品大臣,如此临阵退却,以后还有何颜面见人?”家人刚扶他上马,他又跳下来趴到草堆里,直到他回到军营之后,浑身还颤栗不止,不脱战衣就蒙头卧床,一直睡到天明。他手下的兵,没有一个不耻笑他的。二例,内务府员外郎喀青阿的父亲海西尼。此人身材短小,力气也不大,可是他在福建出征作战时,八次获得头等功牌。后来,因身体多处受伤不能参战,就让人用木板抬他去观看士兵攻城,等将士拿下城池之后,他伤心地对大家说我因为残疾没有和你们一块出去杀敌,不能为家效力。说着,竟然激动地痛哭起来。三例,原任广东巡抚杨熙,是个长得非常瘦小而且相貌丑陋的官员,可是当尚之信反叛,他与另外二人在广州城中被围困时,二个人各率家人拼死反抗杀出重围,赶赴大兵营中。

    康熙认为人的勇怯与果断,不可以相貌而定,也不能以其地位的高低、尊卑而定。至于一个人能不能领兵打仗,首先在于他能否镇定自若,舍生忘死,至于军机事务,临期酌量,难以预测,唯在领兵大臣善为观察,相机而行。用兵须主意坚定,若主将仓皇,人心皆惑。他又举出赵申乔的事例,并大加赞赏。以前在偏沅平乱时,赵申乔挺身走在前边,部下让他到后方以防敌人冷枪,赵申乔就笑着说:“如果我发生不测,我的后代还能有官职俸禄,和我活着有什么区别呢?”赵申乔虽不熟悉军事,但打定主意后就不畏惧退却,给他的部下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选将领,不仅要求有勇有胆,不怕难,不畏死,还要有见识。康熙主张一应军务粮的皆应由将军负责,因为如果一位将军只知统领兵丁,与米粮运输之事无,这样的将领是胸中没有主见的,即无将军之才。

    晚年的时候,康熙用昭莫多战役的亲身经历,说明综合素质高的将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将领之间常常配合得法,团结一致,最终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当时尔丹遇见康熙亲率的中路军后便连夜逃遁,左右大臣都劝康熙撤回,而康熙觉得自己既然亲征前来,不见贼徒,如何就骤行撤去便坚持不撒,认为自己留下来自然会有作用果然,逃遁的噶尔丹不久就遇上了费扬古领的西路大军,遭受惨败着西路军的粮饷也发生了不足,坚持不走的康熙就迅速派人马,将中路军初次运到的粮食迅速调运到费扬古军中,又把第二次的米也送去了,第三次运到的粮食仅留有十八天的兵士口粮,其余也都全部送去,使得西路军将未遭饥饿,大胜而返。

    康熙谈及体会,认为多亏得自己未走,若听大臣等言,中途撤去,则两路兵是不能立功奏凯歌而还的。要是自己走了,谁能从大局出发,调度军粮和兵员、马匹等一应物资,集中力量打一场歼灭战呢注重从大局出发的将领对战争起的作用相当重要。此后,康熙要求军中将领不仅会带兵,会打仗,既要懂得战术,还要有实战经验军事、粮草都要统管好,还要了解军情掌握变化,总之要具备统管全面的能力。因此,康熙提倡武官甚至士兵也要读兵书,他认为武职虽然以骑射娴熟、身体健壮为要,但如果不知读兵书,就不知兵法。由此他作出规定考武官,要出题考兵法。康熙自知,他本人就是由于熟读了许多兵书,吸取了古代兵法中切实可用的原则和办法,才有丰富的军事素质的。但是,他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照搬兵法的教条主义。他说:“《武经七书》俱阅读,但言火攻水战皆属虚文,若依其言行之,断无胜理。”所以他认为用兵应以实践为主,再去结合兵法知识,灵活运用,则必胜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