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容貌是骨骼的表现,情态是精神的表现

    时间:2020-10-29 09:44 来源:本站 浏览:514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容貌是骨骼的表现,情态是精神的表现

    原文“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容貌是人骨骼状态的外在表现,常常能够弥补骨骼的缺陷。同理,情态是人精神的外在表现,常常能够弥补精神的不足。长久地关注某人,要着重看其精神乍见某人,则要首先看其情态。大人物的举手投足,即使是羞涩之态,也不失大家风范而小人物的举止动作,愈是矫揉造作,愈显得幼稚粗俗。

    观人,大处当然要分辨清浊,而对细处则不但要分辨清浊,还要分辨主次方可做出取舍。情态是精神的流露和外观,二者一为表,一为里,关系极其密切。情态常佐神之不足,意即如果其神稍显不足,而情态优雅洒脱,就可以把神的缺陷弥补过来。但要注意的是,神是本质,情态是现象。要知人本质,还是要从神入手。考察人物时,要秉着初观情态,再深察精神的原则。“神”往往呈静态,“情态”往往呈动态。古人云大人之风,山高水长。大家的举止,不疾不徐,大方得体,虽有时现出羞涩,也有别于猥琐、小女儿家似的忸作态,他的一一笑皆不失大家风度,不落常人俗套。这就是所谓的“大家举止,羞涩亦佳”。相比较之下,那些小人物的举止显然就相形见绌了。

    行为端正,品性纯真

    容貌为形体的静态之相,是表现仪表风姿的情态为形体的动态之相,是表现风度气质的。大方之家,心胸宽广,光明磊落,举手投足都不失大家风范。吕公著是北宋时代历仕仁宗、英宗、神宗朝的著名人物,他表字晦叔,寿州人。他的父亲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夷简。吕公著于庆历年间考中进土,在宋哲宗元元年已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司马光等同为朝廷宰相。吕公著自幼好学,常常为读书废寝忘食。他的父亲吕夷简很器重他,常说他是宰相之器。他考取进士后,任颍州通判,与当时的州太守欧阳修常在一起论学问难,成为挚友。欧阳修对他的学识极为推崇。

    一次欧阳修出使契丹,契丹主问他,大宋朝中哪一个是学品行最好的,欧阳修将吕公著推为第一。当时另一个大文学家王安石能言善辩,没有人能折服他,只对吕公著很为佩服。吕公著往往能以精辟的学识和简约的语言让王安石心服口服。司马光同样十分钦佩吕公著“每次听到吕公著的讲论,便觉得自己所说的话真是!”由此可见,吕公著被当时的名流推崇到何等地步。公著自少时从学,便以心养性”为本,因此一辈子行为端正、品性纯真。平常从不见他疾言厉色,他对名利之类都看得很淡。他凝重清静,行为端庄稳重,甚至夏天不见他挥扇,冬天不见他烤火。但是他除了学识渊博外,遇到事情还善于决断,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从不因为私情而动摇,可说是毫无私心。他又善于考察人才,兼听善恶,正确评价任用。连宋神宗也十分佩服他的这一优点,曾赞扬他道“其于人材不欺,如权衡之称物。”

    他在朝中当政,每当要决定重大政事时,总能博采众善。如果他认为这件事应当去做,则义无反顾。正因吕公著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所以他的儿子吕希哲、吕希纯等也深受其影响。吕公著的妻子钱氏不愧为一个贤内助,她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格,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丝毫也不肯马虎。她很喜欢儿子吕希哲,但却要求他一言一行都要循规蹈矩。吕哲见长总是衣冠整齐,即使再热的天长辈面前,他也从不解衣脱帽。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由于吕母的严格管束,吕希哲、吕希纯兄弟都品行有出息。吕希哲尤其志节高尚,淡泊名利。由于公著与王安石交好,所以吕希哲跟王安石关系也很好。当年王安石曾劝吕希哲不要去追求功名。吕希哲听后,从此绝意仕取。后来,吕希哲在地方上很有贤名,王安石想要叫他出来做官。吕希哲对王安石说“辱公相知久,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意思是说,蒙相公不弃,与我相知相交这么长时间,万一我出来做了官,就不免会有意见不相同的时候,那么过去你对我的一番好意就会完结了王安石听他说得有理,便不再劝他入仕。吕公著当上宰相以后,吕希哲的两个弟弟也在朝中做官,并且都有较高的地位。

    “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人物的举手投足,即使是羞涩之态,也不失大家风范而小人物的举止动作,愈是矫揉造作,愈显得幼稚粗俗。吕公著虽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但从不骄矜,甚至其子也是举手投足都不失大家风范,无怪乎能得到社会名流的极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