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是怎么上马的

    时间:2013-11-27 17:04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2694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大爆炸,7名航天员罹难;8月22日,巴西一枚火箭在发射场突然起火爆炸,导致21人死亡,伤者众多。外国同僚的失败,给中国航天人带来了极大压力。

    偏偏在这种情况下,在“神舟五号”进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时,工作人员突然发现,返回舱座椅缓冲装置不能完全满足安全设计要求。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工程总指挥决定研制改进型座椅缓冲装置,“神舟五号”启程计划暂缓。

    研制试验工作者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仅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正常需要半年时间的任务。一场惊险变成了惊喜。

    同样的超常规速度在为“神舟七号”宇航员研制航天服时再次出现。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成功,中央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航天员应该穿中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出舱,真正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技术”。

    尽管为确保成功,中央决定把2007年发射“神舟七号”的计划调整到2008年进行,但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受命研制任务时,只剩下不到4年的时间,而正常研制舱外航天服所需的时间是8~10年。

    “没有权利生病”成了研制人员嘴里最常说的话。

    总装备部前部长常万全回忆说,当时有位设计师脚骨折了,坚持每天在爱人的搀扶下一瘸一拐来到办公室;为了验证舱外服手套的冷热防护性功能,设计师冒着手被烫伤和冻伤的危险,在正负120摄氏度的设备中进行试验;舱外航天服的安全性检查,也都是由设计师直接充当实验员。

    也正是在这种拼命而又负责任的状态下,中国航天人用47个月的时间,创造了速度神话。

    把俄罗斯教练练垮的

    中国航天员同样拼命的还有航天员们。

    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选拔航天员,最终从1506名飞行员中精心选拔出的14人成为第一批预备航天员。

    预备航天员的选拔严苛得超乎常人的想象。选拔参考俄罗斯和美国的标准,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调整:航天员的身高标准在160~171米之间,体重在55~70公斤之间,年龄在25~35岁之间,且有不少于600小时的飞行经验。

    要有良好的体格,没有畸形和影响穿脱航天服的肢体障碍,没有精神病等潜在慢性病。抽烟喝酒、药物过敏、龋齿、咽炎、脚气、伤疤、皮炎、哮喘、耳鸣等也包含在禁止名单内。为防止家族遗传性疾病,航天员选拔时家人也要接受体检,并调查家人病史。

    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2003年10月,14名预备航天员全部通过了所有训练科目的考核,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

    中国航天员训练有8大类58个专业,航天员们笑称为登天的“58个阶梯”,只是阶梯的攀登难度偏高了些。“对我们来说,几乎是达到智力和身体极限的考验和挑战。”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回忆说。

    “(失重训练时)俄罗斯教练怕中国航天员呕吐不能承受,提出训练的次数少一些,而我国航天员提出要按标准次数训练。”《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说,“训练后,我国航天员没事,反而是俄罗斯教练吐得厉害”。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的快速发展,“神舟七号”时航天员增加了太空出舱任务,而预备航天员们也因此增加了极具危险性的高强度模拟训练。

    尽管他们有着优于常人的体质,但在低压舱训练中,他们要承受相当于海拔7000米高度的气压;水槽训练中,水下负重240公斤,心率达到每分钟150~160次,累得连吃饭拿筷子的力气都没有。在太空飞行中,开启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需要完成多个动作,在穿着舱外航天服的情况下,每做一个动作都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但是45种出舱状态故障模拟训练、48种飞行状态故障模拟训练,预备航天员们都要训练上百次。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原负责人吴川生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航天员选拔有走后门的吗?”“没有,一个也没有。”吴川生的回答斩钉截铁:“如果有走后门的,不要说他能坚持5年,恐怕三五个月,他自己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