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知识

国学讲座之易经与和谐——第三讲 易经论社会和谐(一)

时间:2014-08-05 18:11 来源:本站 浏览:3784

国学讲座之易经与和谐


第三讲  易经论社会和谐(一)



    一、“天人合一”是《易经》整体和谐观的社会基础(1)

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出发,对和谐社会的特征或标志的概括有很大的差异。

观点一:和谐社会有三个标志: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任何阶层特别是具有较高社会位置的阶层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以达到维护本阶层特有利益的目的;二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这就必须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这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互惠互利的公正规则。

观点二:有学者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有关论述,把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三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四是要加强社会治安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先界定一下“和谐”的含义,和谐指的是“和而不同”。比如音乐中西方的和声、中国的侗族大歌之类,许多不同的声音,和在一起,反而相辅相成非常动听。还有更简单的例子,男人和女人,显然不同,但幸亏上帝造人的这一“失误”,才有了男欢女爱,死去活来,人类才得以繁衍。按哲学上的说法,运动是万物发展的规律,静止就意味着死寂。所以“和谐”总是相对的,“不和谐”倒是绝对的。因此不能把“和谐”理解为“无差别境界”;没有矛盾,一切事物的发展就停滞了,社会矛盾亦然,《矛盾论》中说的对立统一就是这个道理。我想,就算是“幸福指数”据说最高的小国不丹,也一定有“不和谐”之处的;美国就更不用说,一场金融危机使社会矛盾暴露无遗,应对危机已使白宫有点焦头烂额。至于恐怖袭击频繁的那些地区,“不和谐”就更是可悲的常态了,不过这和游行示威闹得正欢的法国,也烧车、扔爆炸物毕竟不是一个级别。所以看来,“不和谐”该有个度,超过了度,问题就比较严重。俗话说,“安居乐业”,倘连居住安全这样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受到威胁,和谐社会就差之甚远啦! 

记得五十年代上叶有过“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佳话;后来还有首家喻户晓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我想现在对某些少年大概得改成类似这样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百元,这是老天掉馅饼,但还不够甜——虽可网吧混两夜,宵夜还缺钱!”这是一种可怕的差别:那时虽然人穷,小朋友手里的一分钱也是有价值的,但他们心灵纯洁,不懂得见钱眼红。现在动辄小朋友压岁钱就上千了,钱得来不费工夫,就不会珍惜,而尝到钱的魔力甜头以后,“见钱眼开”也就成了打小就感染上的流行病了。偷盗成风,以至防盗窗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大行其道,根子何在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实,和谐社会的建构,当然不止是我举的防盗窗栅这样的简单标志!但每个人心中的简单标志大概都是有的,只是不尽相同罢了。比如,街头“牛皮癣”一样的黑广告在眼前消失;过年坐火车买票不再困难,坐上了也不必白天黑夜连续几十小时地“插蜡烛”挨挤;厂家不再生产黑心产品、商家不再出售害人商品;学校不要开成学店;“小姐”都有一份正当职业;电视新闻中不要看不完的官员讲话、接见、揭幕、奠基……;街道路口前汽车不要为抢红灯数十米开外处就加速横冲直撞,而是任何路口无论有人无人都自觉减速;还有矿难、车祸、烟民……数量不要总排名世界第一等等。“简单标志”可以罗列一二三四、上十百千,当然,谁都知道哪条实现起来其实都并不简单!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不要妄想干净彻底。但我想,简单化地分解开来求解有助于认识问题,而且哪怕部分实现其中任何一条,心中的和谐社会总是会更接近一点的吧。

[NextPage]


1、强调天人合一是《易经》整体和谐观的社会基础

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是《易经》整体观的社会学基础。《易经》有一句名言叫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就是说,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刚柔、仁义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其中仁义是社会和谐的根基。

《易经》认为大自然原本就是和谐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都表明了大自然的和谐。《易经》还强调天地之间是互相协调、互济共存的,如说:“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就是说天地万物各有各的功能,他们是分工合作的。

“德合无疆”是《易经》中另一句有关和谐的名言,就是说:只有与天地合其德,这样的大道才是无疆的,才是有前途的。“易与天地准”同样倡导和谐,就是指凡事要与天地合德,一句话,就是强调要天人合一。总之,天人合一是《易经》强调人与天地、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

《易经》不仅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易经》强调“与时偕行”,不违背自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资源。人与自然和谐还包括人与动物的和谐,《易经》有一个卦叫履卦,说:“履,柔履刚也……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就是说,如能做到以柔克刚,那么即使是踩了老虎的尾巴,它也不至于会把人吃掉。

需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跟人与社会的和谐互为因果关系,是一个统一体。《易经》谆谆告诫我们:“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经•乾》)。就是说,如能做到合和,那么大自然才会庶物丰硕,国家也才会安宁,才会国泰民安。

我们知道“合”就是合拢、合璧、合力、和气、和谐、和平。中国人喜欢合,不喜欢分,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分久必合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战争,炎黄战蚩尤就是中原第一次大一统的战争,以后的许多战争也都是为了分之而合的大一统而战。

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喜欢合家团圆,春节、中秋就是典型的团圆节日,家和万事兴,喜欢家庭的团圆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东方的小说、戏曲、故事,也往往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

社会喜欢会友集聚,这是东方“合”的特征,包括以文会友,各种集合,包括笔会,酒会、茶会……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的往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和谐。